,今天接着优化这个话题,我们一起聊聊Java中代码优化的30个小技巧,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
,不知道你有没有拼接过字符串,特别是那种有多个参数,字符串比较长的情况。,比如现在有个需求:要用get请求调用第三方接口,url后需要拼接多个参数。,以前我们的请求地址是这样拼接的:,字符串使用+号拼接,非常容易出错。,后面优化了一下,改为使用StringBuilder拼接字符串:,代码优化之后,稍微直观点。,但还是看起来比较别扭。,这时可以使用String.format方法优化:,代码的可读性,一下子提升了很多。,我们平常可以使用String.format方法拼接url请求参数,日志打印等字符串。,IO流想必大家都使用得比较多,我们经常需要把数据写入某个文件,或者从某个文件中读取数据到内存中,甚至还有可能把文件a,从目录b,复制到目录c下等。,JDK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API,可以去操作IO流。,例如:,这个例子主要的功能,是将1.txt文件中的内容复制到2.txt文件中。这例子使用普通的IO流从功能的角度来说,也能满足需求,但性能却不太好。,因为这个例子中,从1.txt文件中读一个字节的数据,就会马上写入2.txt文件中,需要非常频繁的读写文件。,优化:,这个例子使用BufferedInputStream和BufferedOutputStream创建了可缓冲的输入输出流。,最关键的地方是定义了一个buffer字节数组,把从1.txt文件中读取的数据临时保存起来,后面再把该buffer字节数组的数据,一次性批量写入到2.txt中。,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了读写文件的次数,而我们都知道读写文件是非常耗时的操作。也就是说使用可缓存的输入输出流,可以提升IO的性能,特别是遇到文件非常大时,效率会得到显著提升。,在我们日常开发中,循环遍历集合是必不可少的操作。,但如果循环层级比较深,循环中套循环,可能会影响代码的执行效率。,反例:,这个例子中有两层循环,如果userList和roleList数据比较多的话,需要循环遍历很多次,才能获取我们所需要的数据,非常消耗cpu资源。,正例:,减少循环次数,最简单的办法是,把第二层循环的集合变成map,这样可以直接通过key,获取想要的value数据。,虽说map的key存在hash冲突的情况,但遍历存放数据的链表或者红黑树的时间复杂度,比遍历整个list集合要小很多。,在我们日常开发中,可能经常访问资源,比如:获取数据库连接,读取文件等。,我们以获取数据库连接为例。,反例:,上面这段代码可以正常运行,但却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即:ResultSet、PreparedStatement和Connection对象的资源,使用完之后,没有关闭。,我们都知道,数据库连接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我们不可能一直创建连接,并且用完之后,也不回收,白白浪费数据库资源。,正例:,这个例子中,无论是ResultSet,或者PreparedStatement,还是Connection对象,使用完之后,都会调用close方法关闭资源。,我们都知道,从数据库查数据,首先要连接数据库,获取Connection资源。,想让程序多线程执行,需要使用Thread类创建线程,线程也是一种资源。,通常一次数据库操作的过程是这样的:,而创建连接和关闭连接,是非常耗时的操作,创建连接需要同时会创建一些资源,关闭连接时,需要回收那些资源。,如果用户的每一次数据库请求,程序都都需要去创建连接和关闭连接的话,可能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此外,可能会导致数据库连接过多。,我们都知道数据库的最大连接数是有限的,以mysql为例,最大连接数是:100,不过可以通过参数调整这个数量。,如果用户请求的连接数超过最大连接数,就会报:too many connections异常。如果有新的请求过来,会发现数据库变得不可用。,这时可以通过命令:,查看最大连接数。,然后通过命令:,手动修改最大连接数。,这种做法只能暂时缓解问题,不是一个好的方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数据库连接数可以无限增长,不受控制。,这时我们可以使用数据库连接池。,目前Java开源的数据库连接池有:,目前用的最多的数据库连接池是:Druid。,我们都知道通过反射创建对象实例,比使用new关键字要慢很多。,由此,不太建议在用户请求过来时,每次都通过反射实时创建实例。,有时候,为了代码的灵活性,又不得不用反射创建实例,这时该怎么办呢?,答:加缓存。,其实spring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反射,我们以支付方法为例。,根据前端传入不同的支付code,动态找到对应的支付方法,发起支付。,我们先定义一个注解。,在所有的支付类上都加上该注解,然后增加最关键的类:,PayService2类实现了ApplicationListener接口,这样在onApplicationEvent方法中,就可以拿到ApplicationContext的实例。这一步,其实是在spring容器启动的时候,spring通过反射我们处理好了。,我们再获取打了PayCode注解的类,放到一个map中,map中的key就是PayCode注解中定义的value,跟code参数一致,value是支付类的实例。,这样,每次就可以每次直接通过code获取支付类实例,而不用if...else判断了。如果要加新的支付方法,只需在支付类上面打上PayCode注解定义一个新的code即可。,注意:这种方式的code可以没有业务含义,可以是纯数字,只要不重复就行。,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某个接口中,调用其他服务的接口。,比如有这样的业务场景:,在用户信息查询接口中需要返回:用户名称、性别、等级、头像、积分、成长值等信息。,而用户名称、性别、等级、头像在用户服务中,积分在积分服务中,成长值在成长值服务中。为了汇总这些数据统一返回,需要另外提供一个对外接口服务。,于是,用户信息查询接口需要调用用户查询接口、积分查询接口 和 成长值查询接口,然后汇总数据统一返回。,调用过程如下图所示:,
,调用远程接口总耗时 530ms = 200ms + 150ms + 180ms。,显然这种串行调用远程接口性能是非常不好的,调用远程接口总的耗时为所有的远程接口耗时之和。,那么如何优化远程接口性能呢?,上面说到,既然串行调用多个远程接口性能很差,为什么不改成并行呢?,如下图所示:
调用远程接口总耗时 200ms = 200ms(即耗时最长的那次远程接口调用),在java8之前可以通过实现Callable接口,获取线程返回结果。,java8以后通过CompleteFuture类实现该功能。我们这里以CompleteFuture为例:,有时候,创建对象是一个非常耗时的操作,特别是在该对象的创建过程中,还需要创建很多其他的对象时。,我们以单例模式为例。,在介绍单例模式的时候,必须要先介绍它的两种非常著名的实现方式:饿汉模式 和 懒汉模式。,实例在初始化的时候就已经建好了,不管你有没有用到,先建好了再说。具体代码如下:,使用饿汉模式的好处是:没有线程安全的问题,但带来的坏处也很明显。,一开始就实例化对象了,如果实例化过程非常耗时,并且最后这个对象没有被使用,不是白白造成资源浪费吗?,还真是啊。,这个时候你也许会想到,不用提前实例化对象,在真正使用的时候再实例化不就可以了?,这就是我接下来要介绍的:懒汉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实例在用到的时候才去创建,“比较懒”,用的时候才去检查有没有实例,如果有则返回,没有则新建。具体代码如下:,示例中的INSTANCE对象一开始是空的,在调用getInstance方法才会真正实例化。,懒汉模式相对于饿汉模式,没有提前实例化对象,在真正使用的时候再实例化,在实例化对象的阶段效率更高一些。,除了单例模式之外,懒加载的思想,使用比较多的可能是:,我们在实际项目开发中,需要经常使用集合,比如:ArrayList、HashMap等。,但有个问题:你在初始化集合时指定了大小的吗?,反例:,执行时间:,如果在初始化集合时指定了大小。,正例:,执行时间:,我们惊奇的发现,在创建集合时指定了大小,比没有指定大小,添加10万个元素的效率提升了一倍。,如果你看过ArrayList源码,你就会发现它的默认大小是10,如果添加元素超过了一定的阀值,会按1.5倍的大小扩容。,你想想,如果装10万条数据,需要扩容多少次呀?而每次扩容都需要不停的复制元素,从老集合复制到新集合中,需要浪费多少时间呀。,以前我们在开发接口时,如果出现异常,为了给用户一个更友好的提示,例如:,如果不做任何处理,当我们请求add接口时,执行结果直接报错:
what?用户能直接看到错误信息?,这种交互方式给用户的体验非常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常会在接口中捕获异常:,接口改造后,出现异常时会提示:“数据异常”,对用户来说更友好。,看起来挺不错的,但是有问题。,如果只是一个接口还好,但是如果项目中有成百上千个接口,都要加上异常捕获代码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时全局异常处理就派上用场了:RestControllerAdvice。,只需在handleException方法中处理异常情况,业务接口中可以放心使用,不再需要捕获异常(有人统一处理了)。真是爽歪歪。,如果你读过JDK的源码,比如:ThreadLocal、HashMap等类,你就会发现,它们的底层都用了位运算。,为什么开发JDK的大神们,都喜欢用位运算?,答:因为位运算的效率更高。,在ThreadLocal的get、set、remove方法中都有这样一行代码:,通过key的hashCode值,与数组的长度减1。其中key就是ThreadLocal对象,与数组的长度减1,相当于除以数组的长度减1,然后取模。,这是一种hash算法。,接下来给大家举个例子:假设len=16,key.threadLocalHashCode=31。,于是:int i = 31 & 15 = 15。,相当于:int i = 31 % 16 = 15。,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使用与运算效率跟高一些。,为什么与运算效率更高?,答:因为ThreadLocal的初始大小是16,每次都是按2倍扩容,数组的大小其实一直都是2的n次方。,这种数据有个规律就是高位是0,低位都是1。在做与运算时,可以不用考虑高位,因为与运算的结果必定是0。只需考虑低位的与运算,所以效率更高。,在Java的庞大体系中,其实有很多不错的小工具,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轮子。,如果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能够将这些轮子用户,再配合一下idea的快捷键,可以极大得提升我们的开发效率。,如果你引入com.google.guava的pom文件,会获得很多好用的小工具。这里推荐一款com.google.common.collect包下的集合工具:Lists。,它是在太好用了,让我爱不释手。,如果你想将一个大集合分成若干个小集合。,之前我们是这样做的:,将list按size=2分成多个小集合,上面的代码看起来比较麻烦。,如果使用Lists的partition方法,可以这样写代码:,执行结果:,这个例子中,list有5条数据,我将list集合按大小为2,分成了3页,即变成3个小集合。,这个是我最喜欢的方法之一,经常在项目中使用。,比如有个需求:现在有5000个id,需要调用批量用户查询接口,查出用户数据。但如果你直接查5000个用户,单次接口响应时间可能会非常慢。如果改成分页处理,每次只查500个用户,异步调用10次接口,就不会有单次接口响应慢的问题。,如果你了解更多非常有用的第三方工具类的话,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吐血推荐17个提升开发效率的“轮子”》。,在某些业务场景中,为了防止多个线程并发修改某个共享数据,造成数据异常。,为了解决并发场景下,多个线程同时修改数据,造成数据不一致的情况。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加锁。,但如果锁加得不好,导致锁的粒度太粗,也会非常影响接口性能。,在java中提供了synchronized关键字给我们的代码加锁。,通常有两种写法:在方法上加锁 和 在代码块上加锁。,先看看如何在方法上加锁:,这里加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并发的情况下,创建了相同的目录,第二次会创建失败,影响业务功能。,但这种直接在方法上加锁,锁的粒度有点粗。因为doSave方法中的上传文件和发消息方法,是不需要加锁的。只有创建目录方法,才需要加锁。,我们都知道文件上传操作是非常耗时的,如果将整个方法加锁,那么需要等到整个方法执行完之后才能释放锁。显然,这会导致该方法的性能很差,变得得不偿失。,这时,我们可以改成在代码块上加锁了,具体代码如下:,这样改造之后,锁的粒度一下子变小了,只有并发创建目录功能才加了锁。而创建目录是一个非常快的操作,即使加锁对接口的性能影响也不大。,最重要的是,其他的上传文件和发送消息功能,任然可以并发执行。,在Java中保证线程安全的技术有很多,可以使用synchroized、Lock等关键字给代码块加锁。,但是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加锁会对代码的性能有一定的损耗。,其实,在jdk中还提供了另外一种思想即:用空间换时间。,没错,使用ThreadLocal类就是对这种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ThreadLocal为每个使用变量的线程提供了一个独立的变量副本,这样每一个线程都能独立地改变自己的副本,而不会影响其它线程所对应的副本。,ThreadLocal的用法大致是这样的:,在业务代码的第一行,将userInfo对象设置到CurrentUser,这样在业务代码中,就能通过CurrentUser.get()获取到刚刚设置的userInfo对象。特别是对业务代码调用层级比较深的情况,这种用法非常有用,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传参。,但在高并发的场景下,这段代码有问题,只往ThreadLocal存数据,数据用完之后并没有及时清理。,ThreadLocal即使使用了WeakReference(弱引用)也可能会存在内存泄露问题,因为 entry对象中只把key(即threadLocal对象)设置成了弱引用,但是value值没有。,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需要在finally代码块中,调用remove方法清理没用的数据。,不知道你在项目中有没有见过,有些同事对Integer类型的两个参数使用==号比较是否相等?,反正我见过的,那么这种用法对吗?,我的回答是看具体场景,不能说一定对,或不对。,有些状态字段,比如:orderStatus有:-1(未下单),0(已下单),1(已支付),2(已完成),3(取消),5种状态。,这时如果用==判断是否相等:,返回结果会是true吗?,答案:是false。,有些同学可能会反驳,Integer中不是有范围是:-128-127的缓存吗?,为什么是false?,先看看Integer的构造方法:,
,它其实并没有用到缓存。,那么缓存是在哪里用的?,答案在valueOf方法中:,
,如果上面的判断改成这样:,返回结果会是true吗?,答案:还真是true。,我们要养成良好编码习惯,尽量少用==判断两个Integer类型数据是否相等,只有在上述非常特殊的场景下才相等。,而应该改成使用equals方法判断:,运行结果为true。,很多时候,我们在日常开发中,需要创建集合。比如:为了性能考虑,从数据库查询某张表的所有数据,一次性加载到内存的某个集合中,然后做业务逻辑处理。,例如:,从数据库一次性查询出所有用户,然后在循环中,对每个用户进行业务逻辑处理。,如果用户表的数据量非常多时,这样userList集合会很大,可能直接导致内存不足,而使整个应用挂掉。,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做分页处理。,例如:,通过上面的分页改造之后,每次从数据库中只查询500条记录,保存到userList集合中,这样userList不会占用太多的内存。,此外,还有中特殊的情况,即表中的记录数并算不多,但每一条记录,都有很多字段,单条记录就占用很多内存空间,这时也需要做分页处理,不然也会有问题。,整体的原则是要尽量避免创建大集合,导致内存不足的问题,但是具体多大才算大集合。目前没有一个唯一的衡量标准,需要结合实际的业务场景进行单独分析。,在我们建的表中,有很多状态字段,比如:订单状态、禁用状态、删除状态等。,每种状态都有多个值,代表不同的含义。,比如订单状态有:,如果没有使用枚举,一般是这样做的:,需要定义很多静态常量,包含不同的状态和状态的描述。,使用枚举定义之后,代码如下:,使用枚举改造之后,职责更单一了。,而且使用枚举的好处是:,不知道你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中,有没有使用过固定值?,例如:,或者:,其中1000L和该用户不存在是固定值,每次都是一样的。,既然是固定值,我们为什么不把它们定义成静态常量呢?,这样语义上更直观,方便统一管理和维护,更方便代码复用。,代码优化为:,或者:,使用static final关键字修饰静态常量,static表示静态的意思,即类变量,而final表示不允许修改。,两个关键字加在一起,告诉Java虚拟机这种变量,在内存中只有一份,在全局上是唯一的,不能修改,也就是静态常量。,很多小伙伴在使用spring框架开发项目时,为了方便,喜欢使用@Transactional注解提供事务功能。,没错,使用@Transactional注解这种声明式事务的方式提供事务功能,确实能少写很多代码,提升开发效率。,但也容易造成大事务,引发其他的问题。,下面用一张图看看大事务引发的问题。
从图中能够看出,大事务问题可能会造成接口超时,对接口的性能有直接的影响。,我们该如何优化大事务呢?,关于大事务问题我的另一篇文章《让人头痛的大事务问题到底要如何解决?》,它里面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我们在写代码的时候,if...else的判断条件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判断条件,走的代码逻辑通常会不一样。,废话不多说,先看看下面的代码。,PayService类的toPay方法主要是为了发起支付,根据不同的code,决定调用用不同的支付类(比如:aliaPay)的pay方法进行支付。,这段代码有什么问题呢?也许有些人就是这么干的。,试想一下,如果支付方式越来越多,比如:又加了百度支付、美团支付、银联支付等等,就需要改toPay方法的代码,增加新的else...if判断,判断多了就会导致逻辑越来越多?,很明显,这里违法了设计模式六大原则的:开闭原则 和 单一职责原则。,那么,如何优化if...else判断呢?,答:使用 策略模式+工厂模式。,策略模式定义了一组算法,把它们一个个封装起来, 并且使它们可相互替换。工厂模式用于封装和管理对象的创建,是一种创建型模式。,这段代码的关键是PayStrategyFactory类,它是一个策略工厂,里面定义了一个全局的map,在所有IPay的实现类中注册当前实例到map中,然后在调用的地方通过PayStrategyFactory类根据code从map获取支付类实例即可。,如果加了一个新的支付方式,只需新加一个类实现IPay接口,定义init方法,并且重写pay方法即可,其他代码基本上可以不用动。,当然,消除又臭又长的if...else判断,还有很多方法,比如:使用注解、动态拼接类名称、模板方法、枚举等等。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我就不过多介绍了,更详细的内容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消除if...else是9条锦囊妙计》,有些小伙伴看到这个标题,可能会感到有点意外,代码中不是应该避免死循环吗?为啥还是会产生死循环?,殊不知有些死循环是我们自己写的,例如下面这段代码:,这里使用了while(true)的循环调用,这种写法在CAS自旋锁中使用比较多。,当满足condition等于true的时候,则自动退出该循环。,如果condition条件非常复杂,一旦出现判断不正确,或者少写了一些逻辑判断,就可能在某些场景下出现死循环的问题。,出现死循环,大概率是开发人员人为的bug导致的,不过这种情况很容易被测出来。,其实,还有另一种死循环:无限递归。,如果想要打印某个分类的所有父分类,可以用类似这样的递归方法实现:,正常情况下,这段代码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某次有人误操作,把某个分类的parentId指向了它自己,这样就会出现无限递归的情况。导致接口一直不能返回数据,最终会发生堆栈溢出。,通常我们会把一些小数类型的字段(比如:金额),定义成BigDecimal,而不是Double,避免丢失精度问题。,使用Double时可能会有这种场景:,正常情况下预计amount2 - amount1应该等于0.01,但是执行结果,却为:,实际结果小于预计结果。,Double类型的两个参数相减会转换成二进制,因为Double有效位数为16位这就会出现存储小数位数不够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误差。,常识告诉我们使用BigDecimal能避免丢失精度。,但是使用BigDecimal能避免丢失精度吗?,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这个例子中定义了两个BigDecimal类型参数,使用构造函数初始化数据,然后打印两个参数相减后的值。,结果:,不科学呀,为啥还是丢失精度了?,Jdk中BigDecimal的构造方法上有这样一段描述:,![]()
,大致的意思是此构造函数的结果可能不可预测,可能会出现创建时为0.1,但实际是0.1000000000000000055511151231257827021181583404541015625的情况。,由此可见,使用BigDecimal构造函数初始化对象,也会丢失精度。,那么,如何才能不丢失精度呢?,我们可以使用Double.toString方法,对double类型的小数进行转换,这样能保证精度不丢失。,其实,还有更好的办法:,使用BigDecimal.valueOf方法初始化BigDecimal类型参数,也能保证精度不丢失。在新版的阿里巴巴开发手册中,也推荐使用这种方式创建BigDecimal参数。,ctrl + c 和 ctrl + v可能是程序员使用最多的快捷键了。,没错,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哈哈哈。,在项目初期,我们使用这种工作模式,确实可以提高一些工作效率,可以少写(实际上是少敲)很多代码。,但它带来的问题是:会出现大量的代码重复。例如:,在TestService1、TestService2、TestService3类中,都有一个addLog方法用于添加日志。,本来该功能用得好好的,直到有一天,线上出现了一个事故:服务器磁盘满了。,原因是打印的日志太多,记了很多没必要的日志,比如:查询接口的所有返回值,大对象的具体打印等。,没办法,只能将addLog方法改成只记录debug日志。,于是乎,你需要全文搜索,addLog方法去修改,改成如下代码:,这里是有三个类中需要修改这段代码,但如果实际工作中有三十个、三百个类需要修改,会让你非常痛苦。改错了,或者改漏了,都会埋下隐患,把自己坑了。,为何不把这种功能的代码提取出来,放到某个工具类中呢?,然后,在其他的地方,只需要调用。,如果哪天addLog的逻辑又要改了,只需要修改LogUtil类的addLog方法即可。你可以自信满满的修改,不需要再小心翼翼了。,我们写的代码,绝大多数是可维护性的代码,而非一次性的。所以,建议在写代码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重复的代码,尽量提取成公共方法。千万别因为项目初期一时的爽快,而给项目埋下隐患,后面的维护成本可能会非常高。,我们知道在Java中,循环有很多种写法,比如:while、for、foreach等。,执行结果:,这种在foreach循环中调用remove方法删除元素,可能会报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如果想在遍历集合时,删除其中的元素,可以用for循环,例如:,执行结果:,在我们写代码的时候,打印日志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因为日志可以帮我们快速定位问题,判断代码当时真正的执行逻辑。,但打印日志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不是说任何时候都要打印日志,比如:,对于有些查询接口,在日志中打印出了请求参数和接口返回值。,咋一看没啥问题。,但如果ids中传入值非常多,比如有1000个。而该接口被调用的频次又很高,一下子就会打印大量的日志,用不了多久就可能把磁盘空间打满。,如果真的想打印这些日志该怎么办?,使用isDebugEnabled判断一下,如果当前的日志级别是debug才打印日志。生产环境默认日志级别是info,在有些紧急情况下,把某个接口或者方法的日志级别改成debug,打印完我们需要的日志后,又调整回去。,方便我们定位问题,又不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日志,一举两得。,在比较两个参数值是否相等时,通常我们会使用==号,或者equals方法。,我在第15章节中说过,使用==号比较两个值是否相等时,可能会存在问题,建议使用equals方法做比较。,反例:,在上面这段代码中,如果user对象,或者user.getName()方法返回值为null,则都报NullPointerException异常。,那么,如何避免空指针异常呢?,正例:,在使用equals做比较时,尽量将常量写在前面,即equals方法的左边。,这样即使user.getName()返回的数据为null,equals方法会直接返回false,而不再是报空指针异常。,java中没有强制规定参数、方法、类或者包名该怎么起名。但如果我们没有养成良好的起名习惯,随意起名的话,可能会出现很多奇怪的代码。,有时候,我们写代码时为了省事(可以少敲几个字母),参数名起得越简单越好。假如同事A写的代码如下:,一段时间之后,同事A离职了,同事B接手了这段代码。,他此时一脸懵逼,a是什么意思,b又是什么意思,还有c...然后心里一万个草泥马。,给参数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避免给自己或者别人埋坑。,正解:,光起有意义的参数名还不够,我们不能就这点追求。我们起的参数名称最好能够见名知意,不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几种参数名看起来是不是有点怪怪的?,为啥不定义成国际上通用的(地球人都能看懂)英文单词呢?,上面的这两个参数名,基本上大家都能看懂,减少了好多沟通成本。,所以建议在定义不管是参数名、方法名、类名时,优先使用国际上通用的英文单词,更简单直观,减少沟通成本。少用汉子、拼音,或者数字定义名称。,参数名其实有多种风格,列如:,如果某个类中定义了多种风格的参数名称,看起来是不是有点杂乱无章?,所以建议类的成员变量、局部变量和方法参数使用supplierCount,这种驼峰风格,即:第一个字母小写,后面的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例如:,此外,为了好做区分,静态常量建议使用SUPPLIER_COUNT,即:大写字母 + 下划线分隔的参数名。例如:,在java8之前,我们对时间的格式化处理,一般都是用的SimpleDateFormat类实现的。例如:,如果你真的这样写,是没问题的。,就怕哪天抽风,你觉得dateFormat是一段固定的代码,应该要把它抽取成常量。,于是把代码改成下面的这样:,dateFormat对象被定义成了静态常量,这样就能被所有对象共用。,如果只有一个线程调用time方法,也不会出现问题。,但Serivce类的方法,往往是被Controller类调用的,而Controller类的接口方法,则会被tomcat的线程池调用。换句话说,可能会出现多个线程调用同一个Controller类的同一个方法,也就是会出现多个线程会同时调用time方法。,而time方法会调用SimpleDateFormat类的parse方法:,该方法会调用establish方法:,其中的步骤1、2、3是非原子操作。,但如果cal对象是局部变量还好,坏就坏在parse方法调用establish方法时,传入的calendar是SimpleDateFormat类的父类DateFormat的成员变量:,这样就可能会出现多个线程,同时修改同一个对象即:dateFormat,它的同一个成员变量即:Calendar值的情况。,这样可能会出现,某个线程设置好了时间,又被其他的线程修改了,从而出现时间错误的情况。,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都知道JDK5之后,提供了ThreadPoolExecutor类,用它可以自定义线程池。,线程池的好处有很多,下面主要说说这3个方面。,当然JDK为了我们使用更便捷,专门提供了:Executors类,给我们快速创建线程池。,该类中包含了很多静态方法:,在高并发的场景下,如果大家使用这些静态方法创建线程池,会有一些问题。,那么,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问题?,那我们该怎办呢?,优先推荐使用ThreadPoolExecutor类,我们自定义线程池。,具体代码如下:,顺便说一下,如果是一些低并发场景,使用Executors类创建线程池也未尝不可,也不能完全一棍子打死。在这些低并发场景下,很难出现OOM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根据实际业务场景选择。,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把数组转换成List集合。,因为数组的长度是固定的,不太好扩容,而List的长度是可变的,它的长度会根据元素的数量动态扩容。,在JDK的Arrays类中提供了asList方法,可以把数组转换成List。,正例:,在这个例子中,使用Arrays.asList方法将array数组,直接转换成了list。然后在for循环中遍历list,打印出它里面的元素。,如果转换后的list,只是使用,没新增或修改元素,不会有问题。,反例:,执行结果:,会直接报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异常。,为什么呢?,答:使用Arrays.asList方法转换后的ArrayList,是Arrays类的内部类,并非java.util包下我们常用的ArrayList。,Arrays类的内部ArrayList类,它没有实现父类的add和remove方法,用的是父类AbstractList的默认实现。,我们看看AbstractList是如何实现的:,该类的add和remove方法直接抛异常了,因此调用Arrays类的内部ArrayList类的add和remove方法,同样会抛异常。,说实话,Java代码优化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它里面可以优化的点非常多,我没办法一一列举完。在这里只能抛砖引玉,介绍一下比较常见的知识点,更全面的内容,需要小伙伴们自己去思考和探索。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