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ty 如何做到单机百万并发?

网站建设3年前发布
59 0 0

相信很多人知道石中剑这个典故,在此典故中,天命注定的亚瑟很容易的就拔出了这把石中剑,但是由于资历不被其他人认可,所以他颇费了一番周折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英格兰全境之王,亚瑟王。,说道这把剑,剑身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ONLY THE KING CAN TAKE THE SWORD FROM THE STONE。,虽然典故中的 the king 是指英明之主亚瑟王,但是在本章中,这个 king 就是读者自己。,我们今天不仅要从百万并发基石上拔出这把 epoll 之剑,也就是 Netty,而且要利用这把剑大杀四方,一如当年的亚瑟王凭借此剑统一了英格兰全境一样。,说到石中剑 Netty,我们知道他极其强悍的性能以及纯异步模型,释放出了极强的生产力,内置的各种编解码编排,心跳包检测,粘包拆包处理等,高效且易于使用,以至于很多耳熟能详的组件都在使用,比如 Hadoop,Dubbo 等。,但是他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本章将会以庖丁解牛的方式,一步一步的来拔出此剑。,说起 Netty 的异步模型,我相信大多数人,只要是写过服务端的话,都是耳熟能详的,bossGroup 和 workerGroup 被 ServerBootstrap 所驱动,用起来简直是如虎添翼。,再加上各种配置化的 handler 加持,组装起来也是行云流水,俯拾即是。但是,任何一个好的架构,都不是一蹴而就实现的,那她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20230306014307f5e4b9126baeaee973c035e3d1ac5a649dfbf9635,此模型中,服务端起来后,客户端连接到服务端,服务端会为每个客户端开启一个线程来进行后续的读写操作。,客户端少的时候,整体性能和功能还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客户端非常多的时候,线程的创建将会导致内存的急剧飙升从而导致服务端的性能下降,严重者会导致新客户端连接不上来,更有甚者,服务器直接宕机。,此模型虽然简单,但是由于其简单粗暴,所以难堪大用,建议在写服务端的时候,要彻底的避免此种写法。,由于多线程模型难堪大用,所以更好的模型一直在研究之中,Reactor 模型,作为天选之子,也被引入了进来,由于其强大的基于事件处理的特性,使得其成为异步模型的不二之选。,Reactor 模型由于是基于事件处理的,所以一旦有事件被触发,将会派发到对应的 event handler 中进行处理。,所以在此模型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参与者,列举如下:,202303060143089301bfa53a5fffc2eef22882c7cef85bc6d756950,上图为 Reactor 模型的描述图,具体来说一下:,Initiation Dispatcher 其实扮演的就是 Reactor 的角色,主要进行 Event Demultiplexer,即事件派发。,而其内部一般都有一个 Acceptor,用于通过对系统资源的操纵来获取资源句柄,然后交由 Reactor,通过 handle_events 方法派发至具体的 EventHandler 的。,Synchronous Event Demultiplexer 其实就是 Acceptor 的角色,此角色内部通过调用系统的方法来进行资源操作。,比如说,假如客户端连接上来,那么将会获得当前连接,假如需要删除文件,那么将会获得当前待操作的文件句柄等等。,这些句柄实际上是要返回给 Reactor 的,然后经由 Reactor 派发下放给具体的 EventHandler。,Event Handler 这里,其实就是具体的事件操作了。其内部针对不同的业务逻辑,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说,鉴权 EventHandler 会检测传入的连接,验证其是否在白名单,心跳包 EventHanler 会检测管道是否空闲。,业务 EventHandler 会进行具体的业务处理,编解码 EventHandler 会对当前连接传输的内容进行编码解码操作等等。,由于 Netty 是 Reactor 模型的具体实现,所以在编码的时候,我们可以非常清楚明白的理解 Reactor 的具体使用方式,这里暂时不讲,后面会提到。,由于 Doug Lea 写过一篇关于 NIO 的文章,整体总结的极好,所以这里我们就结合他的文章来详细分析一下 Reactor 模型的演化过程。,202303060143091585be4481633ad210d607fa6c5d8437483d75735,上图模型为单线程 Reator 模型,Reactor 模型会利用给定的 selectionKeys 进行派发操作,派发到给定的 handler。,之后当有客户端连接上来的时候,acceptor 会进行 accept 接收操作,之后将接收到的连接和之前派发的 handler 进行组合并启动。,20230306014334d25d1c617b604601816983be28a6f1433b85d7739,上图模型为池化 Reactor 模型,此模型将读操作和写操作解耦了出来,当有数据过来的时候,将 handler 的系列操作扔到线程池中来进行,极大的提到了整体的吞吐量和处理速度。,20230306014310a63fd8e33bf57f3db761535da8baf0f89d80fc910,上图模型为多 Reactor 模型,此模型中,将原本单个 Reactor 一分为二,分别为 mainReactor 和 subReactor。,其中 mainReactor 主要进行客户端连接方面的处理,客户端 accept 后发送给 subReactor 进行后续处理处理。,这种模型的好处就是整体职责更加明确,同时对于多 CPU 的机器,系统资源的利用更加高一些。,2023030601431065e986279cb294714887884879080c10f467c0563,从 Netty 写的 server 端,就可以看出,boss worker group 对应的正是主副 Reactor。,之后 ServerBootstrap 进行 Reactor 的创建操作,里面的 group,channel,option 等进行初始化操作。,而设置的 childHandler 则是具体的业务操作,其底层的事件分发器则通过调用 Linux 系统级接口 epoll 来实现连接并将其传给 Reactor。,Netty 之剑之所以锋利,不仅仅因为其纯异步的编排模型,避免了各种阻塞式的操作,同时其内部各种设计精良的组件,终成一统。,且不说让人眼前一亮的缓冲池设计,读写标随心而动,摒弃了繁冗复杂的边界检测,用起来着实舒服之极。,原生的流控和高低水位设计,让流速控制真的是随心所欲,铸就了一道相当坚固的护城河。,齐全的粘包拆包处理方式,让每一笔数据都能够清晰明了;而高效的空闲检测机制,则让心跳包和断线重连等设计方案变得如此俯拾即是。,上层的设计如此优秀,其性能又怎能甘居下风。由于底层通讯方式完全是 C 语言编写,然后利用 JNI 机制进行处理,所以整体的性能可以说是达到了原生 C 语言性能的强悍程度。,说道 JNI,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详细说一下,他是我们利用 Java 直接调用 C 语言原生代码的关键。,JNI,全称为Java Native Interface,翻译过来就是 Java 本地接口,他是 Java 调用 C 语言的一套规范。具体来看看怎么做的吧。,步骤一,先来写一个简单的 Java 调用函数:,可以看出,是一个非常简单的 Java 类,此类中,syncData 方法前面带了 native 修饰,代表此方法最终将会调用底层 C 语言实现。main 方法是启动类,将 C 语言执行的结果接收并打印出来。,然后,打开我们的 Linux 环境,这里由于我用的是 linux mint,依次执行如下命令来设置环境:,步骤二,编译,首先,进入到代码 DataSynchronizer.c 所在的目录,然后运行如下命令来编译 Java 源码:,编译完毕之后,可以看到当前目录出现了如下几个文件:,20230306014311e8b8c480736ffa4853b030a5a05f7fe56684b5451,其中 DataSynchronizer.h 是生成的头文件,这个文件尽量不要修改,整体内容如下:,其中 JNIEXPORT jstring JNICALL Java_DataSynchronizer_syncData 方法,就是给我们生成的本地 C 语言方法,我们这里只需要创建一个 C 语言文件,名称为 DataSynchronizer.c。,将此头文件加载进来,实现此方法即可:,其中需要注意的是,JNIEnv* 变量,实际上指的是当前的 JNI 环境。而 jobject 变量则类似 Java 中的 this 关键字。,jstring 则是 C 语言层面上的字符串,相当于 Java 中的 String。整体对应如下:,20230306095645f12ba5c6003cadc3dfa52373f215591d6d13f6909,最后,我们来编译一下:,编译完毕后,可以看到当前目录下又多了一个 libsynchronizer.so 文件(这个文件类似 Windows 上编译后生成的 .dll 类库文件):,20230306014334155d59988f640beb895998331ab7d8ebbd89bb296,此时我们可以运行了,运行如下命令进行运行:,得到结果如下:,从这里看到,我们正确的通过 java jni 技术,调用了 C 语言底层的逻辑,然后获取到结果,打印了出来。,在 Netty 中,也是利用了 jni 的技术,然后通过调用底层的 C 语言逻辑实现,来实现高效的网络通讯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扒拉下 Netty 源码,在 transport-native-epoll 模块中,就可以见到具体的实现方法了。,20230306014313d4efff90754de71e44c85150970ffbbf659541583,石中剑,之所以能荡平英格兰全境,自然有其最强悍的地方。,相应的,Netty,则也是不遑多让,之所以能够被各大知名的组件所采用,自然也有其最强悍的地方,而本章节的 IO 多路复用模型,则是其强悍的理由之一。,在说 IO 多路复用模型之前,我们先来大致了解下 Linux 文件系统。,在 Linux 系统中,不论是你的鼠标,键盘,还是打印机,甚至于连接到本机的 socket client 端,都是以文件描述符的形式存在于系统中,诸如此类,等等等等。,所以可以这么说,一切皆文件。来看一下系统定义的文件描述符说明:,2023030601431384374b833d1ee0c0e7b955ae5373cbc7e6b198926,从上面的列表可以看到,文件描述符 0,1,2 都已经被系统占用了,当系统启动的时候,这三个描述符就存在了。,其中 0 代表标准输入,1 代表标准输出,2 代表错误输出。当我们创建新的文件描述符的时候,就会在 2 的基础上进行递增。,可以这么说,文件描述符是为了管理被打开的文件而创建的系统索引,他代表了文件的身份 ID。对标 Windows 的话,你可以认为和句柄类似,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一些。,由于网上对 Linux 文件这块的原理描述的文章已经非常多了,所以这里我不再做过多的赘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从 Wikipedia 翻阅一下。,由于这块内容比较复杂,不属于本文普及的内容,建议读者另行自研。,此模型是 IO 多路复用的最早期使用的模型之一,距今已经几十年了,但是现在依旧有不少应用还在采用此种方式,可见其长生不老。,首先来看下其具体的定义(来源于 man 二类文档):,这里解释下其具体参数:,下面的宏处理,可以对 fd_set 集合(准确的说是 bitmap,一个描述符有变更,则会在描述符对应的索引处置 1)进行操作:,首先来看一段服务端采用了 select 模型的示例代码:,上面的代码我加了比较详细的注释了,大家应该很容易看明白,说白了大概流程其实如下:,双方建立连接之后,就可以进行数据互传了。需要注意的是,在循环开始的时候,务必每次都要重新设置当前 connection 的文件描述符,是因为文件描描述符表在内核中被修改过,如果不重置,将会导致异常的情况。,重新设置文件描述符后,就可以利用 select 函数从文件描述符表中,来轮询哪些文件描述符就绪了。,此时系统会将用户态的文件描述符表发送到内核态进行调整,即将准备就绪的文件描述符进行置位,然后再发送给用户态的应用中来。,用户通过 FD_ISSET 方法来轮询文件描述符,如果数据可读,则读取数据即可。,举个例子,假设此时连接上来了 3 个客户端,connection 的文件描述符分别为 4,8,12。,那么其 read_fds 文件描述符表(bitmap 结构)的大致结构为 00010001000100000....0。,由于 read_fds 文件描述符的长度为 1024 位,所以最多允许 1024 个连接。,20230306014335e8bf009176eeb2fa270673124fc37c175efe57428,而在 select 的时候,涉及到用户态和内核态的转换,所以整体转换方式如下:,20230306014314887232d27d5dd328b1097998043e3bfbbe5efe595,所以,综合起来,select 整体还是比较高效和稳定的,但是呈现出来的问题也不少。,这些问题进一步限制了其性能发挥:,考虑到 select 模型的几个限制,后来进行了改进,这也就是 poll 模型,既然是 select 模型的改进版,那么肯定有其亮眼的地方,一起来看看吧。,当然,这次我们依旧是先翻阅 linux man 二类文档,因为这是官方的文档,对其有着最为精准的定义。,其实,从运行机制上说来,poll 所做的功能和 select 是基本上一样的,都是等待并检测一组文件描述符就绪,然后在进行后续的 IO 处理工作。,只不过不同的是,select 中,采用的是 bitmap 结构,长度限定在 1024 位的文件描述符表,而 poll 模型则采用的是 pollfd 结构的数组 fds。,也正是由于 poll 模型采用了数组结构,则不会有 1024 长度限制,使其能够承受更高的并发。,pollfd 结构内容如下:,从上面的结构可以看出,fd 很明显就是指文件描述符,也就是当客户端连接上来后,fd 会将生成的文件描述符保存到这里。,而 events 则是指用户想关注的事件;revents 则是指实际返回的事件,是由系统内核填充并返回,如果当前的 fd 文件描述符有状态变化,则 revents 的值就会有相应的变化。,events 事件列表如下:,20230306014315a93f22d21e9c835725a1602478637ce5763160258,revents 事件列表如下:,2023030601431532a6c45039a3be30d77274e71d4334025719b9927,从列表中可以看出,revents 是包含 events 的。接下来结合示例来看一下:,由于源码中,我做了比较详细的注释,同时将和 select 模型不一样的地方都列了出来,这里就不再详细解释了。,总体说来,poll 模型比 select 模型要好用一些,去掉了一些限制,但是仍然避免不了如下的问题:,用户态和内核态仍需要频繁切换,因为 revents 的赋值是在内核态进行的,然后再推送到用户态,和 select 类似,整体开销较大。,仍需要遍历数组,时间复杂度为 O(N)。,如果说 select 模型和 poll 模型是早期的产物,在性能上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那么自 Linux 2.6 之后新增的 epoll 模型,则彻底解决了性能问题,一举使得单机承受百万并发的课题变得极为容易。,现在可以这么说,只需要一些简单的设置更改,然后配合上 epoll 的性能,实现单机百万并发轻而易举。,同时,由于 epoll 整体的优化,使得之前的几个比较耗费性能的问题不再成为羁绊,所以也成为了 Linux 平台上进行网络通讯的首选模型。,讲解之前,还是 linux man 文档镇楼:linux man epoll 4 类文档 linux man epoll 7 类文档,俩文档结合着读,会对 epoll 有个大概的了解。,和之前提到的 select 和 poll 不同的是,此二者皆属于系统调用函数,但是 epoll 则不然,他是存在于内核中的数据结构。,可以通过 epoll_create,epoll_ctl 及 epoll_wait 三个函数结合来对此数据结构进行操控。,说到 epoll_create 函数,其作用是在内核中创建一个 epoll 数据结构实例,然后将返回此实例在系统中的文件描述符。,此 epoll 数据结构的组成其实是一个链表结构,我们称之为 interest list,里面会注册连接上来的 client 的文件描述符。,其简化工作机制如下:,20230306014335c9ed1a8921c32f169ee582ca3046a5c811342c275,说道 epoll_ctl 函数,其作用则是对 epoll 实例进行增删改查操作。有些类似我们常用的 CRUD 操作。,这个函数操作的对象其实就是 epoll 数据结构,当有新的 client 连接上来的时候,他会将此 client 注册到 epoll 中的 interest list 中,此操作通过附加 EPOLL_CTL_ADD 标记来实现。,当已有的 client 掉线或者主动下线的时候,他会将下线的 client从epoll 的 interest list 中移除,此操作通过附加 EPOLL_CTL_DEL 标记来实现。,当有 client 的文件描述符有变更的时候,他会将 events 中的对应的文件描述符进行更新,此操作通过附加 EPOLL_CTL_MOD 来实现。,当 interest list 中有 client 已经准备好了,可以进行 IO 操作的时候,他会将这些 clients 拿出来,然后放到一个新的 ready list 里面。,其简化工作机制如下:,202303060143166853c0a089d7b162c28688730e7805a4fa5bfb425,说道 epoll_wait 函数,其作用就是扫描 ready list,处理准备就绪的 client IO,其返回结果即为准备好进行 IO 的 client 的个数。通过遍历这些准备好的 client,就可以轻松进行 IO 处理了。,上面这三个函数是 epoll 操作的基本函数,但是,想要彻底理解 epoll,则需要先了解这三块内容,即:inode,链表,红黑树。,在 Linux 内核中,针对当前打开的文件,有一个 open file table,里面记录的是所有打开的文件描述符信息;同时也有一个 inode table,里面则记录的是底层的文件描述符信息。,这里假如文件描述符 B fork 了文件描述符 A,虽然在 open file table 中,我们看新增了一个文件描述符 B,但是实际上,在 inode table 中,A 和 B 的底层是一模一样的。,这里,将 inode table 中的内容理解为 Windows 中的文件属性,会更加贴切和易懂。,这样存储的好处就是,无论上层文件描述符怎么变化,由于 epoll 监控的数据永远是 inode table 的底层数据,那么我就可以一直能够监控到文件的各种变化信息,这也是 epoll 高效的基础。,简化流程如下:,20230306014317260042c933d7218533139013492540d0d659ac545,数据存储这块解决了,那么针对连接上来的客户端 socket,该用什么数据结构保存进来呢?,这里用到了红黑树,由于客户端 socket 会有频繁的新增和删除操作,而红黑树这块时间复杂度仅仅为 O(logN),还是挺高效的。,有人会问为啥不用哈希表呢?当大量的连接频繁的进行接入或者断开的时候,扩容或者其他行为将会产生不少的 rehash 操作,而且还要考虑哈希冲突的情况。,虽然查询速度的确可以达到 o(1),但是 rehash 或者哈希冲突是不可控的,所以基于这些考量,我认为红黑树占优一些。,客户端 socket 怎么管理这块解决了,接下来,当有 socket 有数据需要进行读写事件处理的时候,系统会将已经就绪的 socket 添加到双向链表中,然后通过 epoll_wait 方法检测的时候。,其实检查的就是这个双向链表,由于链表中都是就绪的数据,所以避免了针对整个客户端 socket 列表进行遍历的情况,使得整体效率大大提升。,整体的操作流程为:,从上面的细节可以看出,由于 epoll 内部监控的是底层的文件描述符信息,可以将变更的描述符直接加入到 ready list,无需用户将所有的描述符再进行传入。,同时由于 epoll_wait 扫描的是已经就绪的文件描述符,避免了很多无效的遍历查询,使得 epoll 的整体性能大大提升,可以说现在只要谈论 Linux 平台的 IO 多路复用,epoll 已经成为了不二之选。,上面说到了 epoll,主要讲解了 client 端怎么连进来,但是并未详细的讲解 epoll_wait 怎么被唤醒的,这里我将来详细的讲解一下。,水平触发,意即 Level Trigger,边缘触发,意即 Edge Trigger,如果单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则不太容易,但是如果将硬件设计中的水平沿,上升沿,下降沿的概念引进来,则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认为:,2023030609550152024fe50d55d5028e7673cbfc42117e303500289,如果将上图中的方块看做是 buffer 的话,那么理解起来则就更加容易了,比如针对水平触发,buffer 只要是一直有数据,则一直通知;而边缘触发,则 buffer 容量发生变化的时候,才会通知。,虽然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但是实际上,其细节处理部分,比图示中展现的更加精细,这里来详细的说一下。,针对读操作,也就是当前 fd 处于 EPOLLIN 模式下,即可读。此时意味着有新的数据到来,接收缓冲区可读,以下 buffer 都指接收缓冲区:,buffer 由空变为非空,意即有数据进来的时候,此过程会触发通知:,202303060143178129b77982be67a49ec5555383a5ac61b76923573,buffer 原本有些数据,这时候又有新数据进来的时候,数据变多,此过程会触发通知:,20230306014317616f80a81d8e037cd9a6022e695f99e88068c4497,buffer 中有数据,此时用户对操作的 fd 注册 EPOLL_CTL_MOD 事件的时候,会触发通知:,20230306014337f29d34487cae97db87b637a4eccef8a2224364737,针对写操作,也就是当前 fd 处于 EPOLLOUT 模式下,即可写。此时意味着缓冲区可以写了,以下 buffer 都指发送缓冲区:,buffer 满了,这时候发送出去一些数据,数据变少,此过程会触发通知:,202303060143196301ff336f78a24b8b1201f65ffb4792f135d9474,buffer 原本有些数据,这时候又发送出去一些数据,数据变少,此过程会触发通知:,202303060143372614f0a97a5ff0b04f86076a7f5dffa451e7f4666,这里就是 ET 这种模式触发的几种情形,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接收缓冲区或者发送缓冲区的状态变化来进行的。,晦涩难懂?不存在的,举个栗子:,在服务端,我们开启边缘触发模式,然后将 buffer size 设为 10 个字节,来看看具体的表现形式。,服务端开启,客户端连接,发送单字符 A 到服务端,输出结果如下:,可以看到,由于 buffer 从空到非空,边缘触发通知产生,之后在 epoll_wait 处阻塞,继续等待后续事件。,这里我们变一下,输入 ABCDEFGHIJKLMNOPQ,可以看到,客户端发送的字符长度超过了服务端 buffer size,那么输出结果将是怎么样的呢?,可以看到,这次发送,由于发送的长度大于 buffer size,所以内容被折成两段进行接收,由于用了边缘触发方式,buffer 的情况是从空到非空,所以只会产生一次通知。,水平触发则简单多了,他包含了边缘触发的所有场景,简而言之如下:,当接收缓冲区不为空的时候,有数据可读,则读事件会一直触发:,2023030601431981f9544884342a8ad77671c9e858271d203d90283,当发送缓冲区未满的时候,可以继续写入数据,则写事件一直会触发:,20230306014320688dafc593fbfe187cd0139df4c0b61292dda2932,同样的,为了使表达更清晰,我们也来举个栗子,按照上述入输入方式来进行。,服务端开启,客户端连接并发送单字符 A,可以看到服务端输出情况如下:,这个输出结果,毋庸置疑,由于 buffer 中有数据,所以水平模式触发,输出了结果。,服务端开启,客户端连接并发送 ABCDEFGHIJKLMNOPQ,可以看到服务端输出情况如下:,从结果中,可以看出,由于 buffer 中数据读取完毕后,还有未读完的数据,所以水平模式会一直触发,这也是为啥这里水平模式被触发了两次的原因。,有了这两个栗子的比对,不知道聪明的你,get 到二者的区别了吗?,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实际上 LT 更易用一些,毕竟系统帮助我们做了大部分校验通知工作,之前提到的 SELECT 和 POLL,默认采用的也都是这个。,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有成千上万个客户端连接上来开始进行数据发送,由于 LT 的特性,内核会频繁的处理通知操作,导致其相对于 ET 来说,比较的耗费系统资源,所以,随着客户端的增多,其性能也就越差。,而边缘触发,由于监控的是 FD 的状态变化,所以整体的系统通知并没有那么频繁,高并发下整体的性能表现也要好很多。,但是由于此模式下,用户需要积极的处理好每一笔数据,带来的维护代价也是相当大的,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出错。所以使用起来须要非常小心才行。,至于二者如何抉择,诸位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行文到这里,关于 epoll 的讲解基本上完毕了,大家从中是不是学到了很多干货呢?,由于从 Netty 研究到 linux epoll 底层,其难度非常大,可以用曲高和寡来形容,所以在这块探索的文章是比较少的,很多东西需要自己照着 man 文档和源码一点一点的琢磨(linux 源码详见 eventpoll.c 等)。,这里我来纠正一下搜索引擎上,说 epoll 高性能是因为利用 mmap 技术实现了用户态和内核态的内存共享,所以性能好。,我前期被这个观点误导了好久,后来下来了 Linux 源码,翻了一下,并没有在 epoll 中翻到 mmap 的技术点,所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这些错误观点的文章,国内不少,国外也不少,希望大家能审慎抉择,避免被错误带偏。,所以,epoll 高性能的根本就是,其高效的文件描述符处理方式加上颇具特性边的缘触发处理模式,以极少的内核态和用户态的切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并发。,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 epoll 之剑怎么嵌入到石头中的,现在就让我们不妨尝试着拔一下看看。,手写 epoll 服务器,具体细节如下(非 C 语言 coder,代码有参考):,详细的注释我都已经写上去了,这就是整个 epoll server 端全部源码了,仅仅只有 200 行左右,是不是很惊讶。,接下来让我们来测试下性能,看看能够达到我们所说的单机百万并发吗?其实悄悄的给你说,Netty 底层的 C 语言实现,和这个是差不多的。,在实际测试过程中,由于要实现高并发,那么肯定得使用 ET 模式了。,但是由于这块内容更多的是 Linux 配置的调整,且前人已经有了具体的文章了,所以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解释了。,这里我们主要是利用 VMware 虚拟机一主三从,参数调优,来实现百万并发。,此块内容由于比较复杂,先暂时放一放,后续将会搭建环境并对此手写 server 进行压测。,https://www3.ntu.edu.sg/home/ehchua/programming/java/JavaNativeInterface.html,https://copyconstruct.medium.com/the-method-to-epolls-madness-d9d2d6378642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