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学习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成为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通过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处理和分析大规模生物数据,研究人员可以发现生物学模式、预测蛋白质结构、识别疾病风险等。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详细探讨机器学习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前沿发展与预测技术。
1. 生物数据处理
生物学研究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如基因组数据、蛋白质序列数据、代谢组数据等。这些数据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往往无法完全挖掘其中的信息。机器学习通过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能力,可以帮助生物学家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数据。
2. 蛋白质结构预测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功能最为重要的分子之一,其结构对其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确定蛋白质结构的过程复杂耗时,并且不是所有蛋白质都容易获得其结构信息。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通过分析蛋白质序列、结构和功能的关联性,辅助科研人员预测蛋白质结构,进而推动蛋白质功能研究的发展。
3. 基因组数据挖掘
基因组数据包含了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序列信息,对于理解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系、研究遗传变异和疾病机理等具有重要意义。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帮助生物学家在海量基因组数据中挖掘出有意义的模式和规律,从而揭示基因功能、预测基因调控及相互作用网络等。
4. 疾病风险预测
通过分析大规模的生物数据,机器学习可以帮助研究人员预测个体患某种疾病的风险。例如,结合基因组数据和临床数据,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建立疾病预测模型,帮助医生早期发现患者的疾病风险,从而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5. 挑战与展望
尽管机器学习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数据质量和标注的准确性、算法的解释性和可解释性、数据隐私和保护等问题都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难题。未来,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在生物信息学领域会有更多精彩的应用和突破。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生物信息学中有何应用
生物学信息,因此计算机科学为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撑。
1.序列比对序列比对其意义是从核酸、氨基酸的层次来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号序列的相似性或不相似性,进而推测其结构功能及进化上的联系。
研究序列相似性的目的是通过相似的序列得到相似的结构或功能,也可以通过序列的相似性判别序列之间的同源性,推测序列之间的进化关系。
序列比对是生物信息学的基础,非常重要。
序列比对中最基础的是双序列比对,双序列比较又分为全局序列比较和局部序列比较,这两种比较均可用动态程序设计方法有效解决。
在实际应用中,某些在生物学上有重要意义的相似性不是仅仅分析单条序列,只能通过将多个序列对比排列起来才能识别。
比如当面对许多不同生物但蛋白质功能相似时,我们可能想知道序列的哪些部分是相似的,哪些部分是不同的,进而分析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为获得这些信息,我们需要对这些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
多重序列比对算法有动态规划算法、星形比对算法、树形比对算法、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隐马尔可夫模型等,这些算法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得以解决。
2.数据库搜索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实验数据急剧增加,数据的标准化和检验成为信息处理的第一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库,存储和管理基因组信息。
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存储大量的生物学实验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按一定功能分类整理,形成了数以百计的生物信息数据库,并要求有高效的程序对这些数据库进行查询,以此来满足生物学工作者的需要。
数据库包括一级数据库和二级数据库,一级数据库直接来源于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只经过简单的归类整理和注释;二级数据库是对基本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加工后提取的有用信息。
分子生物学的三大核心数据库是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SWISS-PROT蛋白质序列数据库和PDB生物大分子结构数据库,这三大数据库为全世界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人员了解生物分子信息的组织和结构,破译基因组信息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但是用传统的手工分析方法来处理数据显然已经无法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对于大量的实验结果必须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分析,以此来寻找数据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并且用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3.基因组序列分析基因组学研究的首要目标是获得人的整套遗传密码,要得到人的全部遗传密码就要把人的基因组打碎,测完每个小的序列后再把它们重新拼接起来。
所以目前生物信息学的大量工作是针对基因组DNA序列的,建立快速而又准确的DNA序列分析方法对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基因组序列,人们比较关心的是从序列中找到基因及其表达调控信息,比如对于未知基因,我们就可以通过把它与已知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从而了解该基因相关的生理功能或者提供疾病发病机理的信息,从而为研发新药或对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基因的结构,认识基因的功能。
因此,如何让计算机有效地管理和运行海量的数据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4.蛋白质结构预测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几乎一切生命活动都要通过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体现出来,因此分析处理蛋白质数据也是相当重要的,蛋白质的生物功能由蛋白质的结构所决定,因此根据蛋白质序列预测蛋白质结构是很重要的问题,这就需要分析大量的数据,从中找出蛋白质序列和结构之间存在的关系与规律。
蛋白质结构预测分为二级结构预测和空间结构预测,在二级结构预测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法:①基于统计信息;②基于物理化学性质;③基于序列模式;④基于多层神经网络;⑤基于图论;⑥基于多元统计;⑦基于机器学习的专家规则;⑧最邻近算法。
目前大多数二级结构预测的算法都是由序列比对算法BLAST、FASTA、CLUSTALW产生的经过比对的序列进行二级结构预测。
虽然二级结构的预测方法其准确率已经可以达到80%以上,但二级结构预测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在实际进行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时,往往会把结构实验结果、序列比对结果、蛋白质结构预测结果,还有各种预测方法结合起来,比较常用的是同时使用多个软件进行预测,把各个软件预测结果分析后得出比较接近实际的蛋白质二级结构。
将序列比对与二级结构预测相结合也是一种常见的综合分析方法。
蛋白质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本身的折叠和盘绕的方式。
二级结构主要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等几种形式,它们是构成蛋白质高级结构的基本要素,常见的二级结构有α-螺旋和β-折叠。
三级结构是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的。
研究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目标是为了了解蛋白质与三维结构的关系,预测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预测只是预测蛋白质三维形状的第一步,蛋白质折叠问题是非常复杂的,这就导致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预测的复杂性。
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方法有:同源模型化方法、线索化方法和从头预测的方法但是无论用哪一种方法,结果都是预测,采用不同的算法,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还需要研究新的理论计算方法来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图4.1 蛋白质结构目前,已知蛋白质序列数据库中的数据量远远超过结构数据库中的数据量,并且这种差距会随着DNA序列分析技术和基因识别方法的进步越来越大,人们希望产生蛋白质结构的进度能够跟上产生蛋白质序列的速度,这就需要对蛋白质结构预测发展新的理论分析方法,目前还没有一个算法能够很好地预测出一个蛋白的三维结构形状,蛋白质的结构预测被认为是当代计算机科学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此蛋白质结构预测的算法在分子生物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5.结束语现如今计算机的发展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生物学中的大量实验数据的处理和理论分析也需要有相应的计算机程序来完成,因此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
生物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需要强有力的数据处理分析工具,这样计算机科学技术就成为了生物科学家的必然选择,虽然人们已经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了很多生物学上的难题,但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更好地处理生物学中的数据仍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课题。
生物信息学的机器学习
生物信息的大规模给数据挖掘提出了新课题和挑战,需要新的思想的加入.常规的计算机算法仍可以应用于生物数据分析中,但越来越不适用于序列分析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生物系统本质上的模型复杂性及缺乏在分子层上建立的完备的生命组织理论.西蒙曾给出学习的定义:学习是系统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使系统做相同工作时更有效。机器学习的目的是期望能从数据中自动地获得相应的理论,通过采用如推理,模型拟合及从样本中学习,尤其适用于缺乏一般性的理论,噪声模式,及大规模数据集.因此,机器学习形成了与常规方法互补的可行的方法.机器学习使得利用计算机从海量的生物信息中提取有用知识,发现知识成为可能.机器学习方法在大样本,多向量的数据分析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大量的基因数据库处理需要计算机能自动识别,标注,以避免即耗时又花费巨大的人工处理方法.早期的科学方法——观测和假设——面对高数据的体积,快速的数据获取率和客观分析的要求——已经不能仅依赖于人的感知来处理了.因而,生物信息学与机器学习相结合也就成了必然.机器学习中最基本的理论框架是建立在概率基础上的,从某种意义来说,是统计模型拟合的延续,其目的均为提取有用信息.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和统计推理密切相关.学习方法包括数据聚类,神经网络分类器和非线性回归等等.隐马尔可夫模型也广泛用于预测DNA的基因结构.研究重心包括:1)观测和探索有趣的现象研究的焦点是如何可视化和探索高维向量数据.一般的方法是将其约简至低维空间,如常规的主成分分析(PCA),核主成分分析(KPCA),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局部线性嵌套(LocallyLinear embedding).2)生成假设和形式化模型来解释现象[6].大多数聚类方法可看成是拟合向量数据至某种简单分布的混合.在生物信息学中聚类方法已经用于microarray数据分析中,癌症类型分类及其他方向中.机器学习也用于从基因数据库中获得相应的现象解释.机器学习加速了生物信息学的进展,也带了相应的问题.机器学习方法大多假定数据符合某种相对固定的模型,而一般数据结构通常是可变的,在生物信息学中尤其如此,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不依赖于假定数据结构的一般性方法来寻找数据集的内在结构.其次,机器学习方法中常采用黑箱操作,如神经网络和隐马尔可夫模型,对于获得特定解的内在机理仍不清楚.
目前机器学习在生物学领域有应用吗
机器学习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还是很多的。
比如,我们导师原先博后的课题是基因(蛋白质)功能预测,这个课题也带到了我们课题组,我们还参与写过一本书的章节,Predicting Gene Function Using Omics Data: From Data Preparation to Data Integration. 主要就是介绍各种预测蛋白质功能的算法。
后来,我们课题组继续开发算法,参加了CAFA比赛,还取得了比较好的名次。
说起CAFA, 其实大家可能对CASP更加熟悉一些,就是蛋白质结构的预测,也会运用到很多机器学习的算法。
其实此类比赛还蛮多的。
类似的课题还有很多,比如,疾病基因预测,蛋白质活性位点预测等等。
其实,找基因表达芯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然后再用这些基因去做样本分类,也是机器学习。
另外,我选修过计算机学院的统计学习与维度约简,其实讲的是概率图理论,probabilistic graph theory,包括Markov链,DBN等等,我自己尝试过运用这些方法来分析二代测序数据中的转录调控的因果关系网络等等。
另外,我自己看过一本书,讲的是系统生物学,可能扯的有点远了,它里面主要是讲数学中的动力学模型的。
另外我旁听过数学系的课程,讲的是因果分析,LASSO回归等等,这些都在生物信息学中经常用到。
现在测序那么火,post-GWAS分析中,经常会有gene prioritization分析,也算是运用到一些机器学习的方法吧,还有我最近看到的一些文献中,整合疾病表型、基因型等等,来进行医疗诊断的,这个方向和精准医学挂钩,研究的人挺多的。
机器学习在生物学领域如何应用?
对癌症做subtyping背景:cancer is a set of heteorogeneous diseases. 临床上把癌症分成各个亚型(subtyping)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提高病人的生存几率(一般看五年存活率)。
在人们没有完整的观察过cancer genomics之前,没人知道原来各个patient tumor之间的差别如此大。
考虑到分子是表型的基础,人们便考虑把在差别如此大的各个肿瘤划分出一些类型,使得类型内的tumor相似性高而类型之间的相似性低。
这样做的好处很多,最直接的就是对那些临床分型没啥用的肿瘤给予治疗支持。
机器学习的主要应用:我主要看过的文章是TCGA对各个肿瘤的分子数据分析,共性便是利用分子数据做subtyping。
机器学习的非监督学习在这里起到巨大作用。
一般来说,会按照某一种数据类型比如基因表达数据来做subtyping,也有一些是会将不同数据类型比如表达、甲基化、拷贝数变异等整合起来再做subtyping。
因此这里还涉及到how to combine heteorogeneous highlight=true>生物信息学研究机构GDAC正在抓紧准备发表剩下的文章。
TCGA推动了人们对cancer genomics认识的大幅度提高,并且继续引领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在考虑如何大规模的将分子数据真正应用到临床上!这将是一次颠覆传统临床医疗的行动,主要在于规模之大、预期目标实现的日子很近。
从此,癌症的临床医疗将不会是一门玄学,将在分子数据的指导下完成治疗。
期待癌症病人将会大大收益。
哪些技术促进了生物信息学的发展?
海量生物数据的积累,促成了生物信息学由起初单纯的技术支撑。
逐步发展到对生物学问题的系统诠释;从简单地提供数据管理和算法支持,发展为从海量数据出发,通过计算技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模拟,并在必要时辅以实验验证,最终发现生命科学新规律的新型学科体系。
生物信息学是研究生物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播,分析和解释等各方面的学科,也是随着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学科。它通过综合利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而揭示大量而复杂的生物数据所赋有的生物学奥秘。
主干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芯片原理与技术、蛋白质组学、模式识别与预测、数据库系统原理、Linux基础及应用、生物软件及数据库、Perl编程基础等。
就业前景: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在研究和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涉及到生物信息学的相关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学生主要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相关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和统计学素养,具备生物信息的收集、分析、挖掘、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
什么是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中计算机和大数据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生物信息学是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信息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的科学。
它是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同时也将是21世纪自然科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其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两方面,具体说就是从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出发,分析序列中表达的结构功能的生物信息。
生物信息学是在大分子方面的概念型的生物学,并且使用了信息学的技术,这包括了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统计学等学科衍生而来各种方法,并以此在大尺度上来理解和组织与生物大分子相关的信息。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利用计算机技术研究生物系统之规律的学科。
目前的生物信息学基本上只是分子生物学与信息技术(尤其是因特网技术)的结合体。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材料和结果就是各种各样的生物学数据,其研究工具是计算机,研究方法包括对生物学数据的搜索(收集和筛选)、处理(编辑、整理、管理和显示)及利用(计算、模拟)。
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领域,它是把基因组DNA序列信息分析作为源头,在获得蛋白质编码区的信息后进行蛋白质空间结构模拟和预测,然后依据特定蛋白质的功能进行必要的药物设计。
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空间结构模拟以及药物设计构成了生物信息学的3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上看,生物信息学应包括这3个主要部分:⑴新算法和统计学方法研究;⑵各类数据的分析和解释;⑶研制有效利用和管理数据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