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IT之家5月27日的报道,X平台消息人士Kepler(@Kepler_L2)最近透露,英伟达计划在明年推出首款AIPC处理器,该处理器将使用英特尔的3nm制程技术。这一消息是Kepler在回应另一位消息人士AGF(@XpeaGPU)的观点时提出的。根据@XpeaGPU的说法,英伟达的WoASoC产品将搭载ArmCoretex-X5架构的CPU内核、英伟达Blackwell架构的GPU,并集成下一代LPDDR6内存,同时基于台积电N3P制程。
![]()
![]()
Kepler还指出,这款SoC将主要针对平板电脑市场,几乎可以确定采用单片结构。目前,英伟达的最先进GPU由台积电生产,而其他一些产品则由三星电子制造,不过英伟达也表现出对引入第三方先进制程代工厂的开放姿态。据之前IT之家的报道,英伟达CEO黄仁勋在2023年5月底表示,公司已经收到了基于英特尔下一代工艺节点的测试芯片,并取得了良好的测试结果。
苏妈今晚又放大招!Zen 3架构锐龙5000移动CPU要横扫笔记本市场?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作者 | 云鹏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1月13日消息,在今天凌晨的CES 2021上,AMD CEO苏姿丰博士介绍了AMD今年在高性能计算和显卡解决方案方面的相关产品,并简要介绍了AMD未来在科研、教育、工作、环保和 游戏 等领域的新构想。
苏姿丰特别提到了高性能计算在当今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疫情之下,数据中心需求有了显著增长,在线办公、教育的用户数量增长迅速。人们在PC、 游戏 和数据中心领域对高性能计算都有了更高的期望。
在演讲中,苏姿丰与微软首席产品官Panos Panay进行了连线,Panos提到,从微软Xbox One X 游戏 主机到轻薄办公笔记本电脑,AMD都提供了产品解决方案,他们将共同 探索 新的 娱乐 和工作方式。
一开场,苏姿丰首先回顾了AMD在2020年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当然,对于AMD来说,2020年最为瞩目的高光时刻肯定是Zen 3架构锐龙5000系列CPU的发布。
得益于核心IPC性能19%的提升、更低的缓存延迟、超过20项的架构改进,以及台积电7nm工艺的加持,锐龙5000系列在 游戏 性能和生产力方面都有显著提升。
并且AMD一举将自己的传统弱势项目 游戏 逆转为自己的优势项目,锐龙5000系列的旗舰CPU 5900X在 游戏 性能方面大幅领先对手英特尔的旗舰K,成功拿到“最强 游戏 处理器”称号。
今天苏姿丰发布了锐龙5000系列移动处理器,主要应用于笔记本产品,同样基于AMD最新的Zen 3架构、台积电7nm工艺。
据称在 游戏 性能和内容创作生产力方面都有显著性能提升,其中5800U移动处理器具备8核心16线程,最大睿频4.4GHz,据称搭载该处理器的笔记本其续航可达17.5小时,视频播放时长为21小时。
苏姿丰特别提到,AMD特别推出了HX系列移动处理器,专门为 游戏 打造,锐龙9 5900HX以及锐龙9 5980HX移动处理器,具备更高的峰值功耗以及更高的运行频率。
HX系列移动处理器具备最高8核心16线程,睿频最高达到4.8GHz,功耗为45W。在《地平线:零之曙光》 游戏 中,1080P分辨率下帧率可以达到100帧以上。
从2021年2月开始,笔记本OEM厂商将陆续推出采用AMD锐龙5000系列移动处理器的产品。苏姿丰称今年搭载锐龙5000系列移动处理器笔记本将超过150款。
在演讲现场,苏姿丰与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进行了连线,杨元庆说,AMD与联想合作了许多 游戏 笔记本、轻薄本、商务笔记本以及工作站产品,在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他们将继续与AMD合作,通过 科技 满足新的用户需求。
除了CPU,2020年年底AMD推出的基于RDNA 2架构的Radeon 6000系列显卡也表现得可圈可点,其能效比据称比上一代RDNA架构最高提升54%。
其独创的AMD Infinity Cache 高速缓存技术能够提升显卡核心访问数据的性能,并且RX 6000系列显卡可以与锐龙5000系列CPU组合后开启“Smart Access Memory”技术,提升CPU和显卡的数据交互效率,从而提升性能。
AMD的6900XT旗舰显卡在 游戏 实测方面,已经在较多 游戏 中领先了英伟达最顶级的RTX 3090显卡,并且价格相比3090低50%左右,仅为7999元,功耗也更低。
另外,AMD还为微软的XBox Series X主机提供了Zen 2架构CPU和RDNA 2架构GPU的支持,索尼和微软是全球主机 游戏 市场中主机硬件最大的两家厂商。
苏姿丰特别提到,对于PC 游戏 玩家,AMD与合作伙伴推出了众多搭载锐龙5000系列处理器及Radeon 6000系列显卡的台式机产品。
同时,首款采用AMD RDNA 2架构显卡的笔记本电脑也将于2021年上半年发布。另外,基于RDNA 2架构的主流显卡也将于2021年上半年推出,目前发布的Radeon 6000系列主要是旗舰级产品。
除了消费级市场,此次AMD还发布了第三代服务器处理器EYPC系列。苏姿丰说,现在许多大型云服务提供商、机构和超级计算机都采用了AMD的EYPC处理器,尤其在疫情中的医学领域。
第三代EYPC处理器代号为“米兰”,苏姿丰说目前第三代EPYC处理器在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型的领域应用颇受好评,可以显著提升天气预报的速度。
在现场AMD也与英特尔同级别的Xeon 6258R处理器进行了对比,米兰的性能据称最高可以领先高达68%。
RDNA 2架构的消费级GPU还将更新中低端产品线,加之疫情造成的PC市场销量大涨,AMD在2021年消费级GPU市场的表现值得期待。
另外在服务器市场,凭借架构优势,EYPC系列处理器也在逐渐挤占老对手英特尔的市场,不过面对英特尔多年建立的深厚生态,AMD依然任重而道远。
可以说,2020年,是AMD在消费级CPU和GPU领域全面反超的一年,这一年,“AMD,Yes!”被频频刷屏。
不过英特尔和英伟达也将很快推出新品,AMD能否稳住势头,在2021年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拭目以待。
传英伟达将在明年1月发布RTX 3090 SUPER,以及3070 Ti 16GB和2060 12GB
近日,推特用户@hongxing2020爆料,指英伟达将在明年1月份推出三款显卡,即GeForce RTX 3090 SUPER、GeForce RTX 3070 Ti 16GB版和GeForce RTX 2060 12GB版。
这些型号并不是第一次听到,GeForce RTX 3090 SUPER将会采用完整的GA 102核心,GeForce RTX 3070 Ti 16GB版和GeForce RTX 2060 12GB版意味着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倍的显存容量。
继续更新图灵架构产品主要是为了应付GPU供应短缺,预计将持续到2022年。
除此以外,推特用户@kopite7kimi也透露了英伟达桌面平台上GeForce RTX 30 SUPER系列GPU的阵容,除了搭载完整GA 102核心和拥有24GB GDDR6X显存的GeForce RTX 3090 SUPER,还有拥有8960个流处理器和12GB GDDR6X显存的GeForce RTX 3080 SUPER、拥有5888个流处理器和8GB GDDR6X显存的GeForce RTX 3070 SUPER、以及5632个流处理器和12GB GDDR6显存的GeForce RTX 3060 SUPER。
由于规格和名称的混乱,已经让人怀疑信息是否准确。
之前有报道指,英伟达明年初在移动平台上推出GeForce RTX 30 SUPER系列是确定的,但桌面平台的情况难以预料。
要知道上一代GeForce RTX 20系列在发布后一年左右就做了更新,推出了GeForce RTX 20 SUPER系列,而安培架构产品显然慢了许多,以至于与未来GeForce RTX 40系列在时间上太过于接近。
不过英伟达和AMD近期一系列动作表明,未来主流或以上显卡市场上,不会有低于8GB显存的显卡。
AMD直到面向主流市场的Radeon RX 6600系列仍采用8GB显存,而英伟达频繁地更新安培架构GPU,似乎在不断调整策略,以应对AMD和未来英特尔的产品。
处理器的3nm、10nm,究竟是怎么回事?
近期的芯片产业可以说是大新闻不断。
前者台积电刚刚宣布自己的3nm制程将在2022年下半年正式量产,转眼他又在自己的热搜上又加了一把火,宣布其2nm工艺的研发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几乎在同时,常年挤牙膏的英特尔也公布了自己的10nm和7nm处理器的推出计划。这一系列的大新闻,就让小黑只能表示:
“我活了这么久还真没见过这等壮观景象。”
不过,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英特尔的10nm是不是真的像数字表示的那样落后于台积电的3nm,这些突破对实际使用又有什么影响,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处理器工艺的nm(纳米),究竟是什么概念?
nm(纳米)的概念,相信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而处理器制程工艺中的多少nm,指的就是芯片中栅极(Gate,一个用来控制阳极电流强度从而放大信号的元件)的最小宽度。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就可以想到: nm这一单位前的数字越小,同样大小的芯片上就可以容纳更多的电子元件,进而达到更快的计算速度。
▲ 目前芯片的元件密集度已经相当惊人
当然,缩小栅极宽度带来的好处,还不只是这一点。从芯片设计的角度来看,栅极宽度越小,电流通过芯片时的损耗也就越小。
这是因为在缩小了栅极宽度之后,元器件之间的距离也会缩小,那么晶体管(即电子产品中的基础元件)之间的电容也就更低。而晶体管在切换电子信号时的功率消耗与电容是成正比的,这就使他们可以在有更快的切换频率的同时,更加省电。
▲ 晶体管的大致结构,灰色部分的箭头代表电流方向
特别是在手机处理器中,由于手机本身的内部空间就非常小,加之手机的供电都是通过电池进行的, 因此在相同芯片大小下,自然需要追求更快的运算速度和更少的电量消耗了。
制程工艺越来越“微观”,就是为何计算机能在短短几十年内,从占满整个房间的庞然大物、吃电大户,进化成薄薄的一台笔记本的原因——甚至笔记本电脑的计算能力还远胜数十年前的那些庞然大物。
▲ 早期的计算机因为制程工艺的原因都是庞然大物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处理器制程工艺越好(即nm数越小),处理器性能就越好”这句话还是不错的。
英特尔的14nm和台积电的5nm,真的差得很远吗?
对芯片行业有所了解的小伙伴们应该都还记得,英特尔的处理器一直都用的是14nm工艺,光从制程工艺的纳米数上来看,甚至还不如老对手AMD在最新处理器上采用的7nm工艺,更不用提台积电刚刚正式量产的5nm制程工艺了。
但是真正的问题,还是小黑在开头提到过的: 英特尔的14nm,就真的比不过台积电的5nm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从这两者在思路上的不同之处开始说起了。
▲ AMD的思路是在提升制程工艺的同时优化架构
2015年,英特尔在业内率先推出了基于14nm制程工艺的处理器,但之后的五年里,英特尔和他的竞争对手们在处理器的升级上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按照原本的规划,英特尔的10nm工艺处理器应当在2016年公布,但直到台积电和三星的5nm制程产品都已经开始量产了,英特尔的10nm产品却还停留在“计划量产”。
▲ 曾几何时,英特尔也是制程工艺 探索 的先锋
那么,这5年里英特尔究竟挤了什么样的牙膏呢?
答案是:不断优化14nm产品的架构。从2015年到现在的5年里,英特尔基于14nm制程工艺推出了从第六代Sky Lake到第九代Coffee Lake-R足足四代产品。每当被问到10nm产品何时公布时,英特尔却总是用一句话就打发了:
“14nm制程还有提升的空间”。
▲ 英特尔14nm制程发展史
所以,AMD能在今年上半年凭借着台积电的帮助,抢下不小的市场份额,英特尔牙膏厂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 随手一搜,就可以搜到网友对挤牙膏的吐嘈
在数据上,英特尔现有的14nm似乎真的比台积电的5nm差了好几代,但在实际使用中,如果抛开厂牌只看制程,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其实并不容易分清。
这里其实可以举出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我们可以拿经典钉子户iPhone 7s和去年的iPhone 11对比。前者采用了16nm制程的A10 Fusion处理器,而后者使用的则是7nm制程的A13处理器。但在实际使用上,小黑手上的这两台手机却没有明显的差别。
另一个例子,则是电脑CPU。根据某IT网站7月更新的CPU天梯图,AMD在顶级电脑CPU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看看哪怕不在顶端的i9-XE的价格就能明白:这绝不是我等普通消费者会去选择的处理器。
▲ 一块CPU就相当于一台高配电脑的价格了
事实上,哪怕小黑在4年前购买的,搭载i7-6700HQ处理器的笔记本,到现在都可以流畅地使用各种办公软件,日常 游戏 、视频剪辑也都还能应付。
因此,在技术上,英特尔目前的制程工艺确实离行业顶尖水平有不小的差距, 但一方面优秀的架构方案可以部分弥补这一差距,另一方面,在实际使用上,这种差距也并没有那么明显。
其实,这就涉及到了一个IT行业里常见的名词,叫做“性能溢出”,也就是说,现在手机和电脑的主流配置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前、甚至几年以后大部分用户的使用需求了(除非你有较为专业的视频剪辑或极致 游戏 需求)。
就在小黑写这篇文章的同时,芯片行业又传来一则爆炸性的新闻:
英伟达发布了基于三星8nm制程工艺的RTX 30系列显卡。在8nm技术的帮助下,哪怕是30系列目前性能最普通的RTX 3070也拥有可以与原旗舰RTX 2080Ti比肩甚至更高的性能,而售价更是只有后者的一半。于是最近网上又有了一个新的段子:一周前购买2080Ti的玩家们,你们的心情还好吗?
所以,厂商们追求更好的制程工艺自然没错,但作为消费者,在实际购买手机和电脑时,还是得衡量衡量自己的腰包,不要再让上面这样的惨剧再发生了。